close

  (1947年湖南的客運班車。翻拍/記者華劍)
  (今年,長沙電動公交車上路。圖/滾動新聞記者 謝長貴)
  紅網長沙11月3日訊(滾動新聞記者斯茅庚 黎棠 吳可)《外國人筆下的長沙》一書所收錄的文稿,絕大部分從長沙市委宣傳部收集的外文圖書或外文資料中直接翻譯而來。書中所配420幅圖,許多是外國人拍攝的。
  為什麼要編輯這樣一本書?編者之一、湖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陳先樞說,長沙原本是相當封閉的城市,1904年正式開埠以後,外國的工廠主、商人、醫師、傳教士和旅行者,紛紛到長沙立工廠、設洋行、開醫院、建教堂、辦學校,甚至有的國家還在長沙設立領事館。在長沙走向世界的同時,世界也走向長沙。這些遠道而來的外國人,閑暇之餘寫下了大量關於長沙社會經濟、人文地理和風土民情等方面的著述,其角色類別之全,觀察範圍之廣,構築了當時外國人眼中的長沙形象,給長沙市民留下一筆有待開發的歷史文化資源。這本書,可以幫助長沙市民從多種視角瞭解民國時期的長沙。
  當時的外國人留下很多關於長沙的作品,選哪篇不選哪篇以什麼為標準?陳先樞介紹,那些明顯帶有對長沙和長沙市民比較明顯的歧視眼光的作品,宣傳封建迷信和頹廢思想的作品,沒有選擇。
  今天,長沙市委市政府提出,把長沙建設成為具有國際視野、市民引以為自豪的創業之都、宜居城市、幸福家園。要擴大國際視野,向那些曾經生活在長沙的外國人瞭解民國長沙很有益處。正如書中序言所說,外國人留下的作品,“多系親歷、親見、親聞,顯得別緻細膩”,對正史是很好的補充,具有不可忽視的史料價值。
  (1926年)顧仁在3月9日的信中還提到了更新的事物——車禍。在離我們南邊30英里的地方,開設了從長沙到湘潭的公交車線。“這是湖南省最早的公交車線。”
  (1932年)10月,一位基督教女青年會秘書的丈夫、年輕的科學家,發明瞭一種燒木炭的引擎將公車運營的費用減到了原來的五分之一。顧仁說:“以前公車費大約是普通工薪階層一個月的工資。為了表彰此發明,湖南省長邀請了各省代表。這個發明可能將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
  ——摘自《外國人筆下的長沙·長沙札記·作者:[美]顧仁夫婦》
  (1923年顧仁夫婦抵達長沙。從1923年至1927年,顧仁擔任湘雅醫學院老師,後回國。1931年至1941年再次回到長沙,任湘雅醫院外科主任。)
  求證
  “最早公交”應為短途客班
  
  記者在湖南省交通運輸廳編志辦找到了一本《湖南省志·交通志·公路》,省內客班這一篇章里,詳細的記載著“民國11年(1922年),龍驤公司開辦長潭客班,時稱長途,實為省內最早的汽車短途客班。”
  湖南省交通史專家、省交通運輸廳編志辦主任蔣響元說,顧仁夫婦提到的“湖南省最早的公交車線”,應該就是指的省內客班,“因為當時沒有城市公交線路,只有客班車輛,可能當年他們的表述沒有這麼專業。”
  省內客班有長途、短途和農村客班之分,長途客班系日行程在100公里以上者。最早的長途客班則為1927年5月開設的湘潭至永豐的客班,全程136公里。
  1922年的載客汽車,最初是鐵殼、玻璃窗和漆布座墊,後來因為鐵殼太重,改用了鐵皮車廂。客車分為普通車和特別客車兩種,特別客車每車兩座,卻要擠下4個人;普通車座位稍多,卻要擠14人,擁擠不堪。蔣響元說,當時因為運距比較短,基本上還是可以忍受的。
  1925年7月,湖南《道路月刊》曾經刊載過黃篤植在《旅湘雜記》中的一段文字,民國15年,3月7日下午1時許,黃篤植抵達湘潭,詢問友人汽車站的地址,友人紛紛勸他“以乘轎為佳”,因為“汽車既不能攜帶行李,復無防風避雨之設備,若能乘特別包車,則受痛苦較少,不然,必有不堪忍受者。”
  另外,關於木炭汽車的誕生,《長沙市志》記載時間是1932年7月1日,而不是顧仁夫婦在札記中提到的10月。
  解讀
  轎子、黃包車到公共汽車
  據長沙市交通廳相關資料記載,長沙市最早的公交車出現於1934年5月15日,由譚常愷、唐德才等人1933年集資兩萬元創辦的開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開明公司)所經營。開明公司擁有兩部公共汽車,行駛於中山路、環城路兩條線路,這兩條線路便是長沙市最早的公交線路。
  長沙城區交通,在清代一直以轎子,又叫肩輿為代步工具。至1920年,長沙仍有轎碼頭463家,轎工1300名。
  著名歷史學家、湖南省文史館館員陳先樞介紹,在開明公司經營公共汽車之前,長沙城區的交通以人力車(又名黃包車)為主。人力車出現始於光緒三十年(1904年),至1929年發展到了3100多輛。由於公共汽車的運營,人力車的生存受到嚴重威脅。1946年,人力車工人為了求生計,組織了一場罷工。事件發生後,省政府決定於1946年下半年由人力車工會成立長沙市人力車轉業公共汽車公司,並且買進了2輛舊客車,與開明公司的公車同在環城路上行駛。
  1951年10月,人民政府接辦開明公司公交事務,僅闢南門口到北門口一條線路,全長4.2公里。1952年市公共汽車公司成立,增闢河西線,這條線路也就是現在榮灣鎮至左家壠的公交線。
  1952年後,公交線路不斷增加延長,公交車發車的間隔也逐漸加密。至1995年,公共汽車增至688輛,線路增加到51條,年客運量23641萬人次。中巴、的士已發展到5000輛,乘車十分方便。
  現狀
  
  隨著時代的變遷,長沙的公共交通網絡不斷完善:2013年的士增加500台,BTR項目啟動;2014年地鐵將進入市民生活。看看現在的外國人眼中,長沙的公共交通是怎樣的。
  長沙的士很熱情,不繞路
  
  談到長沙公共交通,弗蘭克覺得“不錯”,但還說不上“特別便利”。
  公交“公交車太擠了,當然人口多是一個原因。”弗蘭克說。“在澳大利亞,公交車大概40分鐘左右一趟,車裡座位所占的空間,比站立的空間大。這是因為那裡坐公交車的人不多,因此舒適的取向代替了騰出空間的取向。而在長沙,公交車很快就有一趟,車內過道空間遠比座位的空間大。這說明設計者儘量在車本身的設計上考慮了人多的問題。另外,座位的腿部空間顯然只適合亞洲人。但這問題不大。”弗蘭克認為,地鐵等其他公共交通方式的開發可以緩解公交擁擠的問題。
  的士弗蘭克說,澳大利亞的的士司機有時會欺負外國人,例如繞遠路,或選擇紅綠燈多的道路通行,以賺取更多的等待費用。而在長沙,他所遇到的的士司機都選擇近路,“很友好”。只是,長沙的士的車子有點舊,“這裡大眾車的款式還是老款,不太舒服,在澳大利亞,出租車幾乎都是新款,司機們很願意換車”。  (原標題:66年前的湖南客運班車長什麼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20faelf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