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南方日報記者 李細華
  撰文:南方日報記者 黃玉瑜 陶達嬪 通訊員 黃曉玎
  統籌:鄭佳欣 陳文敏
  策劃:薑玉龍 黃小晶 譚亦芳 鄭佳欣
  走進越秀區轄區的光塔街,就能看到一座矗立的聖潔白塔,風情獨特。
  矗立的白塔,曾是萬國商船前來廣州需要尋找的標誌性建築。南宋時期,珠江岸線仍在光塔一帶,由於塔身光潔,十分醒目,來往商船見此光塔,便知已到廣州。廣州光塔街亦得名於此。
  這裡是廣州少數民族最集中的地方。在光塔街轄區,居住有回、滿、瑤、壯、土家、侗、黎、苗、藏、布依、畲、毛南、朝鮮、東鄉、哈尼、維吾爾、彞、俄羅斯、白、錫伯、京族、土、蒙古、撒拉、仡佬、達斡爾、傣族等28個民族的同胞,是目前廣州市少數民族居民最集中、民族成分最多和民族經濟、貿易、文化交往歷史最悠久、遺產最豐厚的街區。
  萬國商船來穗的導航燈塔
  當一條街道以一座建築來命名,佐證的是建築的厚重。光塔街里的光塔正是如此。懷聖寺光塔,屹立於珠江古航道北岸,古代廣州“海上絲綢之路”的標誌之一。它是古塔,亦是豐碑。
  光塔原名“番塔”,“其制則西域”屬典型的阿拉伯建築風格。宋元之際一度稱為“懷聖塔”,岳珂的《桯史》則稱“窣堵坡”。清代以後普遍被廣人呼為“光塔”。
  “番塔”之稱,因唐時番人所建而得名。從光塔的建築形式到塔名的稱謂,都說明光塔與番人的關係密切,至於光塔的歷史作用,更與廣州的海外交通息息相關。因為它曾為海上絲綢之路的番人和海舶作過不少貢獻。
  但光塔的豐碑意義不止於此。光塔從宋代就有“晝則懸旗,夜則舉燈”的記載。燈塔是導航的重要設施,正如《南海百詠續編》指出的“夜則燃火,以導歸帆。”這就直接證明瞭光塔為海上“絲綢之路”的番舶服務。
  時移世易,歷史的發展改變了光塔原本重要的功能:珠江航道南移,其導航作用不再,但意義卻在隨著時間生長。作為海外交往的歷史作見證,光塔仍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活標本。
  海上絲綢之路的“活標本”
  尋訪光塔街轄內的大小街巷名,是對古時廣州貿易繁華的最好追憶。南濠街,因南濠而得名。今光塔街範圍內,宋代時曾有一條南濠涌縱貫南北,令此地成為廣州的繁華地。
  在歷史記錄中,南濠其實是避風港灣。由於唐代廣州已是世界聞名的外貿港口。外港在今黃埔區南海神廟一帶的扶胥港,內港則是今南濠街附近的西澳碼頭。當時,西澳北部東面是外商雲集的外僑居住地“蕃坊”,坊中大街民間稱為“番塔街”,即今光塔路。至北宋時,西澳一帶仍是外商運貨船隻雲集之地,每逢大風大浪之時,船隻卻無避風的內濠。因此,官府決定在這裡開掘一條濠涌。
  北宋景德二年(1005),廣州知州高紳主持開挖南北走向的南濠,南達西澳碼頭。當時城中4條大渠的水流入南濠,南面通珠江邊的濠口建起可控制水流的巨閘。以後,官府又多次疏浚南濠,使得船隻可以利用南濠出入。南濠兩岸因此成了商業旺地,濠邊還廣植榕樹,建有石欄、亭榭,景色優美。
  據記載,南濠作用有四:一可讓中外商船在大風大浪時駛入停泊,以避風浪;二可讓船隻深入近蕃坊的市集,方便運輸;三是可彙集城中4條大水渠的水,以防內澇;四是增加旅游景觀,吸引游客。
  有趣的是,一些城門的名字很有商業味。濠附近的城門即稱為“阜財門”及“善利門”,直言發財之事,亦可印證這裡當時是廣州商業中心之一。
  南起光塔路、北至中山六路的瑪瑙巷是唐宋時蕃坊中的珍珠瑪瑙專業街。據說明代曾有親王建府第於此巷北側。象牙街,明清時曾是製作、擺賣象牙雕刻工藝品的專業街。絨線街,明清時是賣絨線的專業街。麻行街,清代曾是麻製品市集。竹篙巷得名,因清代是專營竹篙的市集。扁擔巷,因明代是擺賣扁擔的市集而得名。
  融洽和諧的社區氛圍
  在光塔街依然被稱為蕃坊的唐代,一般會設蕃長一職。蕃長管理蕃內一切事務,是蕃坊里的核心人物。如今,蕃長這一理念,仍是推動轄區各民族人員和諧相處的重要力量。
  年輕的杏花巷居委工作人員雯姑娘說,在城市裡,民族團體協會的負責人會起到溝通協調的橋梁作用,他們兼顧內外,協調處理事務。“我們通過以此為媒介,讓各族居民適應城市氛圍和秩序,形成和諧的社區氛圍。”
  據介紹,光塔街道辦事處還以聯誼會為平臺,定期召集轄區內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等成員單位參加少數民族宗教工作聯席會議,共同協商民族宗教工作事宜,搭建地區民族工作交流平臺。
  除了發揚互相尊重、和諧相處的社區治理理念,光塔街還創造性地開設少數民族特色法律服務隊,由36名專業的少數民族律師組成一支公益法律工作隊伍,有針對性地為轄內各少數民族群眾提供各類幫助。
  “因為社區工作做細了,居民和諧生活,少有糾紛。實際上律師的作用多在於咨詢。”街道工作人員介紹,少數民族律師咨詢的設置,更多是向不同少數民族居民提供更為貼心的服務。
  為了推動社區服務精細化,街道還採用“3+n”模式整合社區網格人力資源,來完善社區居民服務。在光塔街網格管理單元中,既有居委會人員,也配備少數民族律師顧問,及熱心社區公益的少數民族志願服務隊,同時還會結合社區黨務副書記、出租屋管理員、助老員等社區人才資源,形成“3+n”的網格人員服務模式,讓“最後一百米服務”真正有效率、有作用。
  沒有圍牆的民族博物館
  走進“進步里”牌坊,一牆紅色浮雕連接起各民族文化共通又各異的文化,再現盛唐時期光塔“蕃坊”商貿繁忙和各民族的安居樂業,不時有過往行人駐足觀看。
  一牆浮雕,連接的是歷史,傳承的是文化。記者在走訪中瞭解到,未來,光塔街還將挖掘轄內民族宗教歷史文化、海上絲綢之路起源文化等歷史文化資源,通過建設歷史文化標誌物,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重現唐宋時期蕃坊場景,重塑城市記憶。除了建築之外,光塔街內遍佈大街小巷豐富的多民族文化元素,更像一座沒有圍牆的多民族文化“博物館”。
  在光塔街民族文化活動中心,記者看到來自各民族的樂器愛好者演奏音樂,仿佛再現了蕃坊時的歌舞升平。光塔街文化站劉站長介紹,街道目前成立了光塔民族藝術團、光塔民族合唱團、光塔民族舞蹈隊、光塔民族書畫協會等各類民族文化團隊,還開展了包括少數民族小食烹飪大賽、民族文化活動周、民族文化藝術節、周末歌詠會、民族書畫展等一系列民族文化活動。
  “街道社區要做的就是盡可能地搭建適合各族居民開展交流的文化平臺和活動場所。”光塔街道廖主任介紹,街道目前正探索成立光塔地區藝術家聯誼會,定期組織轄區文化藝術團體和文化藝術名人開展交流活動,併在街道現已成立的藝術團體的基礎上,整合轄內的學校、機團單位的場地與隊伍資源,培育、扶持各具特色的社區群眾文藝團隊,創作一批反映民族和諧、商貿生活主題的精品力作,提升社區民族文化內涵。
  在街道社區帶動下,光塔街內的各族居民也為豐富自己的社區家園獻策獻力。“古樹新芽民族文化薪火相傳計劃”就是為了挖掘光塔街歷史和民族宗教文化,通過開展多種形式活動,讓居民群眾瞭解和傳承本土地域文化,增強社區融入感。該計劃中有居民自發形成的黨員義工隊、律師義工隊、文化志願隊、科普志願隊等多民族志願服務隊伍,通過開展民族風情體驗、中醫知識進社區、穆斯林粵語學習班、滿語學習課堂等特色活動,建立起了互助互愛的社區民族服務志願網絡。
  在這些共同的默契中,不同民族文化得以交融與傳承。
  地方志說
  光塔街地處越秀區中部,因轄內懷聖光塔而得名。這裡蘊藏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自古就有“蕃坊”的稱謂。據史籍記載,唐時阿拉伯、波斯人來光塔路一帶經商,珍貨輻輳,熙攘繁盛,蕃客定居生息遂成“蕃坊”。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始建懷聖寺,內立蕃塔(俗稱光塔),是謂懷聖光塔寺,距今已有1300多年曆史。宋、元、明時期,蕃坊有“百貨之肆,五都之市”之稱。光塔路、朝天路、紙行路、詩書街、仙鄰巷、甜水巷、瑪瑙巷等街巷,莫不遺留著蕃坊印記。清代中後期,域內是駐粵八旗兵的“旗境”。特有的歷史人文環境,孕育了廣州市特有的兩所少數民族學校——回民小學和滿族小學。自宋代起,這裡還曾創辦過南海縣學,清代改稱南海學宮(現址在省委統戰部一帶)。今朝天小學的前身,是清道光年間的同文書院,同治三年(1864年)改辦同文館,是廣東官辦外語教學的初始,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改為八旗子弟學堂。民國初,光塔轄內修築多條馬路,並建起一批騎樓、仿西歐建築。新中國成立後,光塔街依托人文地理優勢,以發展商業、外貿加工、電子元器件產品為引領,大力培育多元經濟和多元文化。
  昔日光塔街,見證了中外海上貿易和文化交流,是多民族共融繁衍的腹地;今日光塔街,在厚重歷史人文底蘊的襯托下,正經歷著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興盛。
  廣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 朱忠澤
  管理者說
  積極探索多民族管理新模式
  因為蕃船停泊,於是有了蕃商。因為蕃商聚集,因此有了蕃坊。
  蕃坊是歷史,也是氛圍。延續今日,蕃坊的遺址——光塔街,仍繼承了往日的兼容並蓄,保持了多民族共生共榮的優雅姿態。光塔街是廣州少數民族最集中的地方,中國56個民族裡,就有28個不同民族的同胞居住在此。
  在歷史深厚的底蘊傳承中,今天的光塔街依然是多民族共融的基層範本。今年9月,光塔街獲得國務院頒發的“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稱號,光塔街民族團結進步模範社區創建項目,還被廣東省民宗委選定為社會創新觀察共建項目。
  “光塔街地處廣州城舊中軸線上,自唐宋以來就是廣州城內的主要街區,因其獨特的地理、歷史淵源,成為集‘廣府文化發源地’、‘中國伊斯蘭教起源地’、“海上絲綢之路發源地之一’、‘滿族、回族世居地’和‘民族宗教交融地’於一體的特色街區。”
  光塔街黨工委書記鄒春燕介紹,光塔民族融合形成的文化特色是開放包容的廣府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光塔街最寶貴的資源稟賦。未來,光塔街將繼續發揚“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範街道”的品牌效應,積極探索城市多民族管理和服務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徑和新模式,著力開拓地區民族工作的新路子。
  記者手記
  “接地氣”的城市管理
  才是有效率的政府服務
  面積僅1.07平方公里的光塔街,既是廣州典型的老城區,也是目前廣州市少數民族居民最集中、民族成分最多和民族經濟、貿易、文化交往歷史最悠久、遺產最豐厚的街區。
  多民族形成的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管理服務好特色老街區,如何做到尊重各民族風俗習慣並保持多民族相生共融的和諧,本身就是十分考驗城市管理者智慧的事情。
  在光塔街,我們看到了一個如何推動多民族共融相生的有效樣本。除了搭建各類文化平臺,提供轄區各族居民有需要的特色社團服務,光塔街創新性構建起“3+n”的網格化管理模式。在光塔街網格管理單元中,既有居委會人員,也配備少數民族律師顧問,及熱心社區公益的少數民族志願服務隊,同時還會結合社區黨務副書記、出租屋管理員、助老員等社區人才資源,形成“3+n”的網格人員服務模式,讓“最後一百米服務”真正有效率、有作用。
  從光塔街的效率來看,好的社會管理模式更需要符合社區民情、“接地氣”的服務,其不僅推動社區發展和諧,更推動歷史傳承不息,文化發展熠熠生輝。
  廣州市目前正在大力推進城市社區網格化服務管理,計劃將全市初步劃分為20777個基礎網格,推動社會管理精細化。這對於提升政府服務“最後一公里”效率,優化城市管理來說,無疑是一件好事。在這個基礎上,需要更為深入探討的是,如何結合各基層區域之間不同的社情特點,拿出更“接地氣”、適合各自區情的基層治理方式,才能讓“最後一公里”服務真正貼近民眾、走進老百姓心坎里。陶達嬪 黃玉瑜
  ■分享地名背後的故事
  您是否瞭解,您身邊街道背後不為人們熟知的故事和歷史?您是否還記得,這座城市的街巷曾經帶給您記憶和感動?寫下它們吧,與我們一起分享這份記憶與情懷。
  我們期待您,與我們,與城市,一起分享您的故事。
  請@南方日報或投稿至信箱gzdmgs@126.com。  (原標題:一塔閱盡千年商貿史 光塔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20faelf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